您的位置:知识库 » 求职面试

社交谋略与技巧(精+完)

来源: 51jobBBS  发布时间: 2010-02-21 15:18  阅读: 12593 次  推荐: 0   [收藏]  

  五、借人说“不”

  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拒绝他人的方法,无论是“巧用语言”、“巧用态度”,还是“使用道具”,大多都是自己是拒绝别人的直接实施者,下面就向你介绍一种自己不直接向对方说“不”,而是借助于第三方,即借人说“不”的拒绝方法。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仅要“善假于物”还要“善假于人”,就是在拒绝时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帮助。这里的“人”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某一个团体。

  利用他人帮助我们拒绝对方,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用得很多。比如当一位年轻姑娘在被她不太熟悉的男士邀请去看电影或吃饭时,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对不起,我爸爸今天让我早点儿回家,我不能陪您去。”这种说法,隐藏了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以他人的原因为借口来拒绝对方,从而既减轻了对方的失望和难堪,也减轻了因拒绝别人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真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但是借用他人来拒绝对方,这里选用的第三者,并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以的,一般要选择对方所尊敬的对象或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充当“第三者”,更有利于“不”的说出。

  例如,在家庭中,难免会产生子女与父母意见不一的时候。这时,孩子所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搬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对付自己的父母。

  比如,上中学的女儿要和班里的同学出去郊游,母亲害怕没有大人领着不安全,所以死活都不同意。可是外公却不这样看,于是女儿就去请外公出山,帮助她说服母亲。外公欣然从命,和外孙女一起唱起了“双簧”。女儿先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然后不等母亲反对,她就示意外公上阵。外公于是就对母亲说:“还是叫孩子去吧。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小孩子就应该让她去闯荡,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不过要小心,注意安全就行了。”外公的活自然分量比较大,母亲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得同意。

  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谈判活动中,利用第三者来拒绝对方,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当某政治家在面对记者的不断发问时,就经常会说: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详情的话,请问×××好了,相信他会给您圆满答复的。”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人说‘不’”的方法,把球踢给了“第三者”。这样就防止了记者的继续追问,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借用他人说“不”时,重要的是最好事先准备好第三者,而不要临时着急。现在,凡是到街摊上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许多小贩通常都有几个“托儿”,就是在旁边帮助说服你买东西的人。他们表面上好像也是顾客,但实际却同卖主是串通一气的。卖主抓住了顾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见的心理,便找些“托儿”来劝说顾客,往往都能见效。

  时下,“无酒不成席”已成定势,经济的发展助长了喝酒之风。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革命的小酒儿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是对这种现象的极大讽刺。饮酒,对于喜欢和善饮的人来说,当然是无所谓,而对于确实不会饮酒,不能饮酒的人来说却不亚于是“一场灾难”。因此,人们想出了许多拒酒的招数,其中有一招就是“三十六汁走为上策”,在喝酒中途找个借口“开溜”。具体做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事先安排好一个第三者,让他在关键时刻来喊你:“某先生,你有紧急电话。”或说:“某先生,你家有急事,你爱人让你马上回去!” 你便可做欲走还留状,并连说:“对不起,各位!我去去马上就来,马上就来。”而只要一离开酒席就躲起来,到酒席完时再回来说几句道歉的话,一般对方也不会太在意。利用第三者说“不”,可以把拒绝的责任转嫁给第三者,从而缓解了拒绝者与被拒绝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经常被人们所采用。但是在适用此法时,一定要考虑周密,灵活掌握,不要因此而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六、预防反驳以上,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拒绝别人的方法,从中可以知道,拒绝别人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你能够善于观察对方心理,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拒绝方法,就能顺利地拒绝别人,而且还不会损及彼此的感情。但是,也并不是说,拒绝别人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拒绝别人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还是看你如何能够巩固这种拒绝的成果,从而达到彻底地拒绝对方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预防别人对我们的拒绝进行反驳,即不给对方反驳我们的拒绝的机会,使我们的拒绝贯彻到底,而不是半途而废。

  要想预防别人对我们的拒绝进行反驳,首先就要求拒绝者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对方如何反驳,自己也绝不动摇。比如,有一位姑娘和本厂一个小伙子搞对象,可是她的父母却不同意。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个青年家境贫寒,怕女儿过去后吃苦。可是女儿却铁了心要跟他,无论父母怎样反对,她也不动摇。最后,地跟父母摊牌说:“在这件事上,我的决心已定,我希望你们能理解女儿的心。嫁过去后吃苦受累我都认了,我自己心甘情愿。如果你们硬不同意,那也没有办法,你们就当没有生我这个不孝的女儿。不过,我内心是多么希望你们能理解和支持我,我会感谢你们的。” 到了这份儿上,父母还能说什么呢?他们并不想失去女儿,既然女儿已铁了心,父母为什么还要逼她呢?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事实证明,事情的结果,总是同人们的期待有关。如果一名医生对患者有肯定的期待,那个患者就很可能康复起来;反之,如果医生对患者的康复没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古希腊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著名雕刻家(相传他是塞甫路斯国王),用象牙雕出了一尊楚楚动人的美女像。他为自己的作品所陶醉,并深深地热恋着自己所雕刻的少女。这件事终于感动了美丽之神维纳斯,维纳斯给了少女像以生命,让她与皮格马利翁结了婚。无独有偶,我国古代也有“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当然,要想拒绝别人也是一样,首先我自己信念要坚定,要抵得住别人的反驳。

  预防反驳,存在于拒绝对方的全过程,包括拒绝前、拒绝中和拒绝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影响拒绝的效果。

  首先,拒绝前要充分地了解对方,制定适当可行的策略。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孙子兵法》上也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见,做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当然拒绝别人也不例外。

  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也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是这样,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际方法。人们常说人世间最难搞的就是人际关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修养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要想都能够友好相处,的确很难。我国春秋后期的雄辩家邓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别殊类”的主张,要求根据具体对象,因人而异进行论辩。这对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似乎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他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也就是说,与足智聪敏的人辩论时,要以知识性话题投其所好,显示自己博学多才;对于热衷于各类问题相互联系的博学者,则要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才能;对于善辩者须牢牢把住话题中心,毋使对方转移命题;对有地位的人,不妨注意对权威的分析,因为对方的敏感点正在于此;对富有的人,则可豪放不羁,慷慨洒脱,因为豪爽的物质基础是富有;对贫穷的人,话题以涉及实际利益为佳;对方勇敢,要显示自己的果敢、干脆;对方迟钝、理解力差,则慢惺把问题陈述清楚,不必急于求成。

  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善于了解对方,善于“察颜观色”,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察颜观色”,也就是说要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由此洞察出他的心理活动来。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测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举止、神情等,往往是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通过它们有时甚至可以捕捉到比语言更真实微妙的思想。

  例如从言谈来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

  偏激的言辞,大抵是对方受某种观点蒙蔽,一时难以转弯;而用夸大失真之词来维护自己的主张,则表明他受这种思想的强烈支配;说话不集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然是表明此人没有一个坚定的主张;说谎的人,总是言语转移不定,含糊其辞;心虚的人,开口一定不能理直气壮。至于举止神情,一般的我们都很清楚,如愤怒时,横眉立目;紧张时,双手揉搓;思索时,用指头轻敲桌面;不安时,眼珠左右躲闪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每个人的习惯动作所表示的特殊含义,这样对我们准确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很有好处。而且,每一种语言或举止神情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场合都要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交实践中认真把握,逐步积累经验。

  对你所要拒绝的对手,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就为你成功地拒绝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你便可以根据你所掌握的对方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实施自己的拒绝行为。比如,某大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的老厂长,虽然工作能力很强,但有一个毛病,就是自尊心太强,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别人要他这样,他偏那样,因此人们都管他叫“倔厂长”。对待这样的人,你就不能“胡同赶驴,直来直去”,而是要采取前面讲过的”寓拒绝于肯定”的迂回战术,在充分肯定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拒绝他。这样,他往往还容易接受些,否则的话就会很麻烦。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公司里的人总是避免和他硬碰硬。一次,公司要求下属的部分工厂采用某种新设备,但是暂时还轮不到他们厂。公司主管知道,你越是不给他,他越是盯着你要。为了巧妙地拒绝他,防止他无理取闹,这位主管便先找上门去,主动向”倔厂长”推荐这种设备。果不出所料,“倔厂长”连听都不听就拒绝了,说他的厂没用什么新设备,不也生产得挺好嘛!

  这位主管装模作样地劝说一番后,显得非常遗憾似地走了。但他在心里却在暗暗地笑,为自己顺利地战胜“倔厂长”而庆幸。

  这个例子,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在拒绝之前事先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如果这位主管不是针对“倔厂长”的脾气,采取了“寓拒绝于肯定”的手段,他的拒绝工作也不会这样成功的。

  其次,在拒绝中要保证语言的严密逻辑性,和拒绝理由的充分性。大凡你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对方无论如何也要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你,很少能轻易地便接受你的拒绝。因此我们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就应该时刻警惕,注意自己语言的逻辑性,随时避免给对方提供反驳自己的机会。

  比如一些善于口才的人,就经常使用一种让对方多说“是”的“劝诱法”,慢慢诱导对方,逐渐使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使其就范。其方法就是:在与人论辩时,开始时并不讨论分歧的观点,而是提出一系列无关紧要的问题,诱导对方连连说“是”,同时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而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这种方法,是交际老手们常用的方法,他们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自己的拒绝,而转为与他的观点趋同。因此,在拒绝别人时,对别人的提问尽量避免说出“是”来。

  比如19 世纪中期的日本军事家大村次郎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一次,他的一个邻居与他寒暄道:“您好,今天的天气很热,是不是?”他的回答是:

  “夏天本来就是热的。”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具有职业的警觉性,因此从不轻易说出一个“是”字。如果他说:“是啊,的确很热。”他自我防卫的战线也就宣告瓦解了。用大村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其让对方侵入之后,设法击退,不如一开始就不让对方侵入。可想,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要想对我们的拒绝提出反驳该有多难。

  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运用严密的逻辑方式,对他人的反驳再次提出反驳,从而巩固自己的拒绝成果。进攻是一种积极的防御,与其时刻警惕,小心谨慎地预防别人的反驳,还不如主动出击,把对方的反驳打下去。

  例如,30 年代香港英商威尔斯蓄意敲诈,先向华人开办的茂隆皮箱行定购了皮箱3000 只,然后借口交货的皮箱中有木料,不能算皮箱,而合同中写明是皮箱为由,提出诉讼索赔。

  当时,一位叫罗文锦的华人律师出庭,为茂隆皮箱行进行了辩护。在法庭上,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金表高声问道:“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

  法官回答:“这是英国伦敦出品的一块金表,但这与本案有什么关系呢?”
  罗说:“有关系。这是一块金表,无人怀疑。但是请问这块金表除表壳镀金以外,内部机件全是金制的么?”旁听者叫道:“当然不是。”罗文锦于是又说:“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叫它金表呢?”略一停顿后,罗接着说道:“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罗文锦用其严密的逻辑推理,赢得法官和旁听者们的连连点头,理所应当地获得了胜诉。

  还有,就是要有充足的理由,作为自己拒绝对方的根据,使对方真正做到心服口服,从而自觉放弃对自己的反驳。战国时期的李斯,是当时秦王的一位谋士。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秦国的宗室大臣曾谋划过要排挤在秦国的外籍官员,声称要把所有外国门客全都逐出秦国,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于是上书秦王,力陈“逐客”的弊端,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文中,李斯从多方面论证了自己的看法,指出逐客不仅不合理,而且还会给秦国带来巨大损害。因为逐客等于资敌,等于把许多仇人派到别国去反对秦国。

  秦王读了此文,深感有理,终于废除了“逐客”之令,并恢复了李斯等人的官职。

  春秋时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的宰相晏婴的妻子又丑又老,而年轻美貌的齐景公的女儿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由齐景公亲自向晏婴来说这件事。可是晏婴却不同意,他对齐景公说道:“大王,我不能从命啊!我妻子确实又丑又老,但我们生活多年,感情很深,我们曾经发誓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您虽有那番美意,但我却不能背离誓言。”说完,给齐景公拜了两拜,坚决拒绝了。齐景公见他言辞恳切,也就无法再难为他了。

  在拒绝别人时,有充足的理由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你的理由真实,语言诚恳,对方一般都不会再对你的拒绝进行反驳。比如,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知名学者。由于是突然采访,这位学者对采访问题没有任何准备,而且恰巧此时电视里正在转播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于是他便对记者抱歉地说:“我是个老球迷,现在和你谈话会心不在焉的;另外,由于你事前也没有打个招呼,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没有充分准备,即使现在跟你谈,也只能说些皮毛的东西,对你也是不尊重。所以我建议你下次再来,利用充分的时间,咱们认真踏实地谈一谈,你看怎样?”记者虽然没有完成他所希望的采访,但听了学者一番诚挚的话语,他还是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最后,在拒绝对方之后,最好再说上几句补救的话,以缓和对方因遭拒绝而产生的反抗情绪,使他取消继续反驳的企图。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自己的要求被别人所拒绝,都不是令人很愉快的事,因此总想找些理由来反驳你的拒绝。如果你在拒绝对方时,考虑到这点,就应该在拒绝之后对他说些补救的话,使对方在心理上得到平衡,本来想反驳你的,现在也不好意思了。
  比如,你的一位朋友请你去看电影,而你正好有许多事要做,你便可以这样对他说:“真是对不起,我今天确实很忙,实在不能陪你。你看改天如何?”

  这里的“你看改天如何?”就是对前面拒绝的一种补救。如果你单单地对别人的请求无情地说“不”,恐怕对方很难接受,但你在拒绝之后加上诸如“改天如何”、“看看是否有别的方法”等等的补救话语,那么对方心理上也就容易接受些了;再有你还可在别人已基本上接受了你的拒绝时,再加上如“你真是太通情达理了”,“你真是太善解人意了”之类的话,相信对方刚刚还充满不快的脸上,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丝笑意来。

  学会拒绝,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所必须的技能要求。世界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在她的《生活与爱情》一书中,曾记下查理·卓别林与她最后一次见面时,赠送给她的一句忠告,“你必须学会说‘不’。索菲娅,你不会说‘不’,这是个严重的缺陷。我也很难说出口。但我一旦学会说‘不’,生活就变得好过多了。”卓别林这里所说的话,也正是对我们大家的忠告。要想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学会拒绝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只是对常用的拒绝别人的谋略和技巧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离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真正的拒绝谋略和技巧,还要进一步到生活中去学习。愿大家都能学会成功的拒绝之术,使您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主要参考书目[美]利奥波德·贝克,萨姆·辛克莱尔·贝克合:《阅读人的脸——看看相貌》,蔡曙光、蔡国琴合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年3 月第1版。

  [美]尼伦伯格,卡莱罗:《怎样洞察别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7 月第1 版。
  [美]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陈金武、朱家麟、黄星民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年5 月第1 版。
  [美]R·康克林:《说服力——化敌为友的方法》,尹良富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年8 月第1 版。
  [日]石川弘义:《如何说“不”》,周逸鸣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7年10 月第1 版。
  商达:《购销人际交往》,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8 月第1 版。
  陈超等:《口吐莲花——实用社交论辩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 月第1 版。
  刘朝胜、田爱录、胡文新:《怎样说最幽默》,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年1 月第1 版。
  李蔚:《择偶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10 月第1 版。
  熊源伟、余明阳:《人际传播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年9 月第1 版。
  吕钦文:《现代交际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12 月第1版。
  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11 月第1 版。
  陈正云、于长亮:《人生秘诀》,黄河出版社, 1989 年11 月第2 版。
  [美]卡内基:《交友之道》,三联书店,孔岩、张丹郧译, 1990 年6月第1 版。
  谢承志,《谈判致胜术》,学林出版社,1995 年11 月第1 版。
  [美]戴尔·卡耐基,《人际关系实用手册》,田婧等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年9 月第1 版。
  [美]戴尔·卡耐基:《美好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肖云闲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年12 月第1 版。
  [美]姚乐丝·卡耐基:《写给女孩子》,闻勉之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年12 月。
  [日]铃木健二:《人际关系趣谈》,鲁军、崔凤歧等译,三联书店, 1986年12 月。
  伶俐:《处世与口才》,黄山书社, 1995 年3 月。
  王敦婵,《松下领导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4 月。
  戴裕民:《青年社交心理学》。
  解力夫:《身残志坚——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年3 月。
  郭济兴、李世俊:《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6 月。
  李元授:《交际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陈雪良等:《社交的艺术》,广西人民出版社。
  潘肖珏,《公关语言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年7 月。
  麦凯:《攻心为上》。
  邱章乐:《人心可测》,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年4 月第1 版。
  (完)

0
0
标签:职场

求职面试热门文章

    求职面试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