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识库 » 求职面试

社交谋略与技巧(精+完)

来源: 51jobBBS  发布时间: 2010-02-21 15:18  阅读: 12374 次  推荐: 0   [收藏]  

 

  三、选择“人缘儿”

  有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某某人在单位内很受欢迎,领导也喜欢他,同事也喜欢他,换句话说就是群众基础好,很有人缘。而有些人则是很少有人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喜欢别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缘儿很差,像个社会嫌弃儿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人缘儿”和“嫌弃儿”。

  “人缘儿”、 “嫌弃儿”本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是用以表明一个组织内部某个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我们把它们用来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术语,也很能说明问题。一般而言,大家部比较喜欢“人缘儿”。而“人缘儿”受到大家普遍喜爱的原因则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是因为他诚实可信,值得信赖;或者是因为他沉稳老练,办事踏实;或者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待人和气;或者是因为他知识丰富;或者因为他机警灵活,善处人际关系;甚至是因为他有权有势有钱等等,总之,他有某一方面或者许多方面被大多数人认可或接受。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人缘儿”,而且能使“人缘儿”与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越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缘儿”既然能被大多数人所喜欢,那么他的朋友肯定也不少,他自己必然也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如果某个“人缘儿”成为了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或关键)人物,他与你的关系比较密切或者非常密切,那么他的朋友很自然地也会成为你的朋友,他的人际关系网络也会融入你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你的网络中的一部分。这对于你迅速地建立或者扩大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其一。其二,“人缘儿”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那么他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拥有那么多的人来支持他。

  一个人的朋友越多,群众基础越好,他的能量就越大,这是毫无置疑的。有时你也会感觉到,找“人缘儿”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或者“嫌弃儿”

  办事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因此,能够把“人缘儿”吸收进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使之成为你要好的朋友,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你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量,要是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全部都由“人缘儿”组成,那么你的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不过全由“人缘儿”组成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结交“人缘儿”还会使你受到启发,学到许多如何结交朋友,赢得众人青睐的方法。

  假如你处在某一单位的领导岗位上,那么结交“人缘儿”对你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而言,由于“人缘儿”在你的单位内被大多数人所喜爱,群众基础好,那么他是最容易成为你所在单位的“意见领袖”。如果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那么他这种 “意见领袖”的作用会更大,因而无形中他身边会聚集起一批人,甚至他还可以左右本单位的舆论,对于这种存在于正式组织(即你所处的单位)中的非正式组织,它对于正式组织的健康运行是极为不利的。作为领导者,要么你必须瓦解它,要么你就把他们争取过来,而争取他们要容易得多。争取他们的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与 “人缘儿”结成良好的关系,最好使他成为“你的人”,那么他的那种“意见领袖”的地位就会失去作用,非正式团体自行瓦解。或者他会使你与本单位所有的人更好地团结了起来,那么这对你行使权力,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朋友的甄选与定格朋友的甄选与定格是与你的社交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也是你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的最关键的两个步骤。朋友的甄选,也就是择友而交。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朋友的甄选并不能单凭你感情上的好恶作为标准,因为如果你只是凭自己喜欢与否而选择朋友的话,那会使你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在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就不舒服,或者因为他(她)模样长得怪,或者因为他(她)不卫生,或者因为他(她)语言不雅,但这只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在你了解他(她)以后,会觉得他(她)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单凭好恶取舍朋友是一种非明智的做法。朋友的甄选是有原则可循的。如果你能理性地运用这些择友原则,相信你会找到好朋友的。那么择友原则又有哪些呢?

  (一)择友原则1.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这一点在前面论述过一些。交什么样的朋友,应该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再去交往朋友。不但要对自己的职业,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清楚地把握;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爱好、生活习惯,以及自己现有的知识、涵养及自己的整体素质,等等。总之,在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地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选择朋友。

  2.尽可能更多地了解对方你想在你完全了解对方以后再决定是否与他成为朋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太可能完完全全地了解某个人。但是,利用你能利用的条件和渠道,在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与他交友,则是完全可行的。

  一般而言,在你与某个人成为朋友之前,双方只能算是认识人,在双方只是彼此的认识人的期间,就是了解对方的一个有利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或方法,最好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在试图了解他;否则的活,他会尽量遮避自己的一些情况,或者干脆拒绝与你来往,那么这将是一个最糟的结果。处于恋爱中的人们是深谙此道的。这样做虽然会使你花费一些时间与精力,但相对于能让你选择一个好朋友,并且有可能受益终生时,这简直算不了什么。

  3.理性原则这个原则无论对你选择朋友,还是结交朋友来说,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理性原则就是要求你在选择朋友和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理性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可感情用事。理性原则用在选择朋友方面,就是要求你在还未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之前,切勿因感情上的好恶而贸然作出结交还是不结交的决定。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对方给你留下了好的印象就置其他于不顾而主动去接近他(她);更不要因为对方给你留下了一个坏印象而不再与之来往。要知道,一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会随着时间的增多,认识的加深而改变的。因此,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切勿凭一时冲动而损失一个好友或误交一个损友。

  4.选择人缘儿5.扩大交友的层次即选择朋友也应本着尽量扩大交友范围的原则。前面提到,一般而言,某个人的朋友所处的社会层次与他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是相同的。基于此,你在选择朋友时,也应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和你处在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交往,这样可以扩大你的交友范围,开阔你的视野,从而也使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更大的平衡性和能量。

  (二)朋友的定位在选择出朋友并交往了一段时间过后,就应当对你的朋友应处在你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何种层次、何种地位上作出适当的定位。对自己的朋友进行适当的定位,对于稳固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促使你交往更多的朋友或者定位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都有积极的意义。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你的朋友进行定位,但是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根据你与你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按照知己型、亲密型、一般型的划分,分别把你的朋友放人不同的层次中,你也可以按你们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四个层次、五个层次或更多的层次来。二是根据你朋友在矩阵表中的综合分数来定位(见表2—3)。或者根据综合分数划分出几个层次来。如10分以上是一个层次,8 到10 分是一个层次,5—7 分是一个层次,5 分以下又是一个层次,然后按照各个朋友的综合分数看他们分别处于什么层次。

  在给所有的朋友定位以后,你可以根据他们所处的层次而画出你的人际关系图(即靶形图)图中由内到外共分了四十层次,分别代表了与你关系的不同层次。如圆Ⅰ内的朋友与你关系最亲密,是知己型朋友;圆Ⅱ内的朋友与你是密友关系;圆Ⅲ内的朋友是与你关系一般的朋友,圆Ⅳ内的人属于你所认识的人,是与你关系最不密切的。图中的连线与箭头表示二人互相认识或互为朋友。这样,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就一目了然了。你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哪个朋友处于你的人际网络中的哪一个层次,而且可以知道你的朋友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你的朋友的定位,你就可以依据不同的朋友与你的关系而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第三章 认识你的人生搭档——知人、知面、知心

 

  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正确认识他人,随时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性格特征,并根据这些信息灵活地运用各种交往技巧,投其所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个体,要想达到对他的正确认识,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本章将向你介绍一些洞察他人的方法和诀窍,以助于你正确认识你的人生搭档,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

  一、知人效应我们在接触他人时,头脑里并非白纸一张。即便是初次见面,也都是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对方。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就说过:“谁也不会以一种原始质朴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

  可见,经验和知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他人的前提,同时也制约和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以下认知效应:

  (一)晕轮效应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映,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认知中,观察对象时,对象的某一特点、品质特别突出(有时是观察者本身的片面),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被突出的这一点起了类似晕轮(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的作用,导致观察失误。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上称晕轮效应。

  有一项实验,是让人看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个人的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看后要人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普遍想象成一个友善的好人,然后把卡片上的“热情”一词换成“冷酷”,顺序变成聪明、勤奋、坚定、冷醋、灵巧,再让大家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人们普遍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坏人。这说明了“热情”

  与“冷酷”’这两种品质产生了掩盖其他品质的晕轮效应。人际认知中,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

  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被誉为“美的化身”、“纯洁的象征”,人们赞美她的外貌,也赞美她的心灵,世界上最漂亮的形容词,都被她享用了,她成了真善美的结晶。可是,读过希腊神话的人都知道,维纳斯的丈夫是伏尔甘,可她又与战神马尔斯私通,并被双双抓住拖到众神面前现丑;她还同神使墨丘利勾搭成奸,生下丘比特;她甚至引诱少年牧人阿德里斯,还帮助别人干了好多风流韵事..如此一个人,为何人们世代大加赞颂呢?不就是因为她外貌的“晕轮”么?真是一美遮百丑啊!所以要正确认识他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晕轮效应,以全面的观点去看人。

  (二)首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常常取决于见面后的第一印象,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虽是初次接触所产生的肤浅印象,但它常对一个人的观察了解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干扰而在以后的观察了解中产生认知偏差的现象,即为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印象形成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者根据心理学家提供的性格表来判断人的性格,被试者被分为A、B 两组,A、B 组所得到的性格表分别是:

  A.聪明—勤奋—易冲动——爱评论——顽固——嫉妒心强;B·嫉妒心强——顽固——爱评论——易冲动——勤奋——聪明。

  两组性格表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内容的顺序颠倒。结果表明,A、B 两组被试者的印象完全相反。这一实验证明了首次印象对认识他人的影响。

  美国一位教授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他死不悔改的决心。乙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逐,高耸的额头表明了科学探索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甲乙两组人分别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可见第一印象对人们以后认识的指导作用。

  具体说,首次印象对于我们认识他人的影响有三个:

  第一,当人们把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时,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势,则人们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第二,即使人们有意识地或被提醒注意后面的信息,人们也常常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

  第三,人们常常按照前面的信息来解释后面的信息,当前后信息不一致时,后面的信息通常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三)“亡斧疑邻”效应《列子·说符》中说:一个人斧子丢了,总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他瞧见邻居的儿子时,发现他说话、走路。表情都像偷了斧子的样子。后来,斧子找见了,原来是自己不小心埋在山谷里了。这时,他再去瞧邻居的儿子,发现他走路、说话、表情一点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这种带着主观印象去观察、了解、分析事物时产生认识偏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亡斧疑邻”效应。

  在人际认知中,由于倾听他人的评价(赞美或贬斥),形成了某些固定观念,带着这种主观印象去审视对方,这时“亡斧疑邻”效应就会应验。

  有一个广播剧,叫《奇怪的病》,其中的一对夫妇感情融洽,相敬如宾,邻里无不称赞备至,把他们看成幸福家庭的代表。但不知何时起,丈夫对妻子珍藏多年又从不开启的皮箱产生了疑心。强烈的“破禁心理”驱使他打开了它,啊,满箱情书。暴怒中,他断定妻子有情夫。妻子返家后,对他温柔地微笑,他发现那笑靥是多么虚假,分明是掩饰她刚刚干过的罪恶勾当;妻子为他烧来温热的鲜汤,他觉得妻子的举止是多么做作,分明是作贼心虚作些感情补偿;还有妻子的轻声呼唤,是多么的拿腔拿调,极不自然。他恨自己过去怎么没发现妻子如此的不轨。他的观察证明了他的“判断”,终于,他掐死了妻子。当一位朋友闻知其妻暴亡来取回她代为保管的皮箱时,他才醒悟过来,痛恨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是什么使他染上了那种奇怪的病,不正是“亡斧疑邻”效应么?在一些场合,这种效应是颇为害人的。如果你总被这种“效应”牵住鼻子,你恐怕永远不能正确理解他人。

  (四)定型效应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这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的特点。在交往的观察中,凡对象属某一类,便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不过,如果概括偏颇或忽略个体差异、生搬硬套,就会出现认知错觉,这种错觉便是定型效应。

  生活中的定型效应现象,几乎俯拾皆是:见戴眼镜,肯钻书的“白面书生”,便断定不懂生活,不懂爱情,是个书呆子;见搞体育的,便认为虽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穿超短裙者,就认为是追求时髦,轻浮放浪,如此等等。

  人际认知中的错觉,是十分微妙的,它像传说中的“尼斯湖怪物”,出没无常,并干扰着你的正常判断,常能叫人在毫无警党中失去一位知己,断送一次机会。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努力克服以上几种效应的干扰和影响,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你的人生搭档。

 

0
0
标签:职场

求职面试热门文章

    求职面试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