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识库 » 求职面试

社交谋略与技巧(精+完)

来源: 51jobBBS  发布时间: 2010-02-21 15:18  阅读: 12607 次  推荐: 0   [收藏]  

 

  四、异性吸引异性吸引主要是针对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而言的。

  异性之间的交往与同性之间的交往有着很大的区别。俗话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性吸引在男女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异口口往之区别于同口口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性吸引尤其对恋爱中的人更是具有神奇的魅力,对异性的渴望,对性体验的追求都有可能使恋爱双方更快地陷入热恋之中。即使是初次见面,不是也有许多女性因男性体格强健,肌肉发达而爱上对方,不是也有许多男性因为女性的性感与温柔而备加迷恋吗?

  有许多人总是把性吸引力与不健康和腐朽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而陈旧的观点。性吸引不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现象,而且它还会对人们的交往互动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展示人类的人体美。像古希腊的许多雕塑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名画,都是以展示人体美为主题,难道你也说那是不健康的、腐朽的吗?

  既然性吸引在交往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在社交中充分地展示你性的魅力,也会为你的社交成功助一臂之力。性的魅力,在社交活动(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征吸引和性角色吸引。

  (一)性征吸引性征乃指体现两性差异的生理特征。它发挥吸引作用不是因为美,而是由于伴随着性体验。它同外貌美的吸引是不同的,不过外貌美能够增加性证吸引的能量。

  女子性征对男子的吸引,似乎较男子性征对女子的吸引大得多。屠格涅夫《春潮》中的萨宁,本来热烈地爱着美丽聪颖的吉玛,可就在他去威斯巴登卖掉庄园准备结婚的过程中,却经不住颇具性感的玛利虹·尼哥拉耶夫娜神迷心醉的诱惑而背弃了天真纯洁的少女。萨宁的行为自然应当责备,可它却反映了性感的魅力。

  于犁华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写到:“一个好女人,要有这样三点:一是足够的真,二是要有些许聪明,三要有点性感。”这第三点,即我们所言的性征。有无性感,在于性征是否鲜明。因此,女性在交往中穿一些能展露身体特征的服装,并略作梳妆以体现性征,这是必要的,它会使你的社交更富魅力。但是,凡事都有分寸,不顾自身年龄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而去过分追求性感,反而会显得浪荡轻浮,他人见而厌之,魅力便荡然无存。

  男性性征,也颇有使女性振奋的力量,使之产生一种不可自制的占有冲动。小说《花溅泪》中的林卉,初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时,“只觉得肌肉一阵痉挛,手脚都拧紧了,真恨不能冲上前去啃几口,才能满足心头燃烧起来的一股莫名的欲望”。法郎士笔下的享德尔,见到雅克那“宽阔的胸脯、隆起的肌肉”时,也“禁不住浑身发颤,热血一阵一阵冲击着心房,她真害怕一时冲动,会不顾一切地做出不得体的举动来”。由此可见,性征不仅强化着彼此的吸引力,而且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使爱充满激情。同时,那些恋爱中小小的龃龉,以及诸多的不和谐之处,也可在这吸引中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在性征吸引里,声音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雄浑、铿锵、清朗的男声,清婉、圆润、舒扬的女声,能使人心旷神怡。一个细声细气的男声,会令女子生厌;如女子声若洪钟,似河东狮吼,男子也会被吓跑。屠格涅夫在《春潮》中,描述过声音的魅力:“吉玛咯咯地笑个不停,笑声银铃般悦耳,间或夹杂着几声非常好听的尖声叫唤..听着这些笑声,萨宁作了迷,为了这些动听的轻声叫唤,他真想不顾一切地吻她一下。”苏联电影《战地浪漫曲》中的男主角,仅因柳芭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相思了10 多年之久。

  (二)性角色吸引两性之异,除了生理特征之外,便是角色不同。男女大至从3 岁起,便已产生了明显的角色意识:男孩知道自己是男孩,与女孩不同;女孩也能辨别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出现导致了角色行为的分化。男孩表现为男性的特征,女孩体现出女性的特点,由于两性的角色差异,激起了彼此的探究欲望和神秘向往,两性都为对方所迷惑,产生着奇妙的吸引力。

  最能体现角色差异,导致神奇吸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力与柔力,是男性角色的根本标志。失去了力,只可称之为男人,不可称之为男子汉。项羽是男子汉,是因他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周恩来是男子汉,是因他有力挽狂澜振我中华之力,甚至“书卷气”十足的诸葛孔明也被称作男子汉,乃在他舌战群雄毫无惧色,运筹帷幄从容自如。

  力,可分为外力和内力。

  外力指强壮健康的身躯,宽阔有力的臂膀,明朗厚实的嗓音,步履稳重,行动敏捷,就如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大卫》、《彼得大帝》一般,叫人看了能力之一振,仿佛有千钧之力正从那一束束隆起的肌肉中迸发出来,给人以坚不可摧的感受。

  内力乃指强悍、坚忍、执着、严峻、宽厚、大度、诚恳、自信、无私、忍耐、深沉、刚毅、豪爽、果断、勇敢、豁达、威严、乐观等心理品质。这些品质虽为精神,却炮含“力”的成分,没有“力”作后盾,这样的品质也都会减弱消失。强悍、刚毅、果断、勇敢自不必说,其他如大度,难道就不以力为基础吗?大度者,气度恢宏,能容人之不能容者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种度量。而气度小者,人们往往贯之以“小男人”之称,尤其是这个“小”字,与大丈夫相比,实在显得不足轻重,甚为可怜。

  乐观也是力的表现,软弱无能之人,不敢乐观。淝水之战,领兵八万,却克百万雄师的谢安,一次泛海畅游,忽内浪骤起,众人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谢安仍吟诵不止,游兴方酣,他的乐观之举,不正是那黑云压城城不摧之力的显现么?

  当然,内力不如外力那样显而易见,但“神于内必形诸外”。内力总要通过一定形式反应出来,深沉,眼神可辨;宽厚,笑貌可知;浮躁,言谈即晓。

  男儿之力是女孩追求的根本,当然也是受众人喜爱的源泉。日本电影演员高仓健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女孩和男孩的钦佩,乃在他那冷峻面孔后面深藏的力。俗语说:男儿无丑相,全在一股力。力量的吸引,胜过其他因素,甚至智力,甚至能力。巴尔扎克在其小说《奇双会》中,描述过“力”的巨大魅力:埃莱娜在第一次见到维中托时,“他处在半明半暗的地带中,很像一尊幽暗的骑士雕塑。这一类雕塑往往矗立在哥特式教堂黑色墓穴的墙角里。一滴滴冰冷的汗珠布满他的宽阔的黄色前额,一种惊人的大胆在他异常紧张的脸上闪耀着。他的两团火似的眼睛,冷酷而固定不动,仿佛在凝视着他面前黑暗中的一场战争。纷乱的思想很迅速地从他脸上掠过,脸上表情坚决而明确,说明他有一个优越的灵魂。他的身体,他的姿态,他的各部分的比例都同他的粗野的天性协调一致,他本身就是力量..而埃菜娜像所有妇女一样,她被眼前的景象和这个男子汉吸引住了。”

  柔,是最能体现女性角色的“女性因子”,没有比温柔更能打动男子的东西了。

  柔,也有内、外之别。

  外柔是指肌肤丰盈而富弹性,腰枝柳细而显柔软,腿臂修长而有润泽,肩膀丰满而现浑圆,步态轻盈,举止温和,声如银铃,笑容可掬。就如安格尔的《泉》,格瑞兹的《破壳》、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让人一见“顿感一阵酥麻,仿佛有无数小虫在全身爬动,心头陡生出接近的冲动。”

  内柔则指文静、娴淑、温和、同情、宽容、恭敬、贤良、体贴等心理品质,它们都是温柔在不同侧面的反映,温柔不仅体现角色,也反映心灵。只有心地宽容,待人恭敬,才可能温其容,柔其声。一个心地狠毒的女人,动辄出言不逊,就与温柔无缘了。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人们常视软弱为温柔。其实温柔与软弱不可同日而语,相反,温柔更具有折人的力量。有一则太阳和风的寓言,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力量,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有一个戴帽子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帽子,”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愈吹愈有力,简直像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帽子拉得愈紧,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露面,开始以它温煦的微笑照着老人。不久,老人开始擦汗,摘掉帽子。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发现这样有趣的事:有些事情让男人去干,结果越干越糟,而让一位温柔的女性来处理,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事情反而解决得很圆满。其实温柔是以礼待人,是一种平等、尊重、体贴和自尊自爱的表现。而软弱则是为他人意志所左右,没有自己的主见,任人宰割或听凭命运驱遣。它是不能和温柔同日而语的。

  2.角色品质两口口往,发挥效能的是双方的异性特质。因此,把握各自的角色规范,培养鲜明的角色品质,是增添魅力的重要因素。

  所谓角色品质,乃是指能体现两性特点的内部修养,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由角色规范逐步培养形成的。在角色品质上,男女刚好相对,也只有相对的角色品质,才发挥吸引作用。

  男女在角色品质上的要求,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女纯朴,男厚道;女含蓄,男直率;女婉约,男豪爽;女朴质,男信实;女纯真,男忠诚;女温柔,男宽容;女体贴,男达观;女内秀,男聪明;女精细,男明智;女乖巧,男机智;女能干,男精悍;女勤快,男奋勉;女端庄,男稳健;女娴静,男儒雅;女谦和,男平易;女豁朗,男旷达;女通理,男民主..

  两性角色品质的差异,导致互补的需要,产生着吸引力。如角色品质混同,女子呈男性特征,保证没有一个男性敢去接触她。不过,社会对女子男性化,似乎尚可接受,倘若男子女性化,就非常令人恶心了,这样的男人不但谈不上什么性吸引力,更不用说会在社交场上风度翩翩,游刃有余了。

  3.角色行为在行为上,两性也各有特色。男子步态矫健,女子款步轻盈;男子举止洒脱,女子动作优雅;男子言谈似夏雨,女子说话如春风;男经历大事能决断,女生活小事能自主;男临危不惧,女处事不惊..

  男子为真正女子而钟情,女子也为地道男儿而怀春。那种不伦不类的男女,就如《姑娘不喜欢的男性》(《福建青年)1983 年第10 期)一文中所叙及的小伙子那样,看了叫人肉麻生腻:“他一个十足的奶抽小生,性格太软弱,软绵绵的,不像个男子汉,他对我确实百依百顺,我故意把书扔在窗外,考验他,我扔几回,他拾几回,可我最讨厌这种没有性格的性格,谁个女人不喜欢温存体贴,但他必须是个真正的男人..”

  两性的差异,是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然特色。双方发挥各自的长处,增强异性特质,才具有永久的魅力。男女不仅是生理上的男女,更是心理上的男女。异性的交往,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行为上的互补。懂得了这一点,会使你的社交更富有魅力。

  第六章 加强你的人际交往——腿勤

  一、行动起来说到“行动”,美国作家门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之所以要继续工作,正与母鸡继续生蛋的理由相同。每一个活着的生灵里都潜藏着一种朦胧而强大的要积极行动起来的冲力。生命要求你积极地生活,无所作为对于一个健康的生物体来说既痛苦又有害,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作为一次次迸发出来的积极行动之间的恢复过程,唯有垂死的人才能真正地懈怠。”

  确实,人生需要行动去铸造我们自己的烙印,没有了行动,人生也就一片苍自,一片虚无。

  交际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需要我们积极的行动。交际是一门艺术,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门行动的艺术而不是一门清谈术。

  一个人,如果他知道许多交往的理论而不能去实践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说他是“理论上的高子,行动上的矮子”。行动的艺术,这在本质上就规定了“行动”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古人有“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的浩叹,这“能之难”指的就是行动和实践之难。交际是行动的艺术,显然,也属“能之难”的范畴,但正因为“难”,所以才更有行动起来的必要性,“难”更说明“行动起来”的重要性。“难”而被你克服,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交际中人,能迎“难”而上者,难道还怕做不出一番像样的事业吗?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成为交际中的人缘儿,但这不能靠上帝的恩赐,因为上帝只帮助自助的人,也即行动的人。美国著名人际传播学家朱迪·C·皮尔逊教授说得好,“光知道交际理论而不能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谈不上具有交际能力。如果一个人在某种交际场合碰巧达到了他或她的目的,但是没有能力解释其成功的原因,也谈不上具备了交际能力。一个能干的交际者,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作出恰当行动的实践能力。”一句话,你必须行动,必须在一定交际理论指导下行动起来。

  人之行动之为人之行动就在于人与动物不同,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是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的行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文化行为,具有它自己的定性。交际也是一种行为,它也当有自己的定性,应有一种行动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

  1.目的性人不是被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主动地去适应,人具有主动性。工因为有主动性,所以人也就有自己的强烈的目的性。人就靠了这目的性改变自己的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状况。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思”在“行”先,“行”在“思”后。“思”

  是目的的选择与确定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安排,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一个人才能主动出击,才可能见微知著,才可能在别人失之交臂的地方抓住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交际也一样,行动之前需有明确的目的,无目的交际无异于无的放矢,瞎摸乱闯,无益于自己的事业,也无益于自己的人生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2.灵活口口际的目的是为了织一张为己所用的人际关系大网,为了这张大网的织成,灵活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已近平成了经典名言,它道出的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灵活性是人或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行为的灵活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果我们想在社会上生活下去并且生活得很好,就必须在社会发生变化和行为环境、行为对象发生变化时,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见机行事。如果不想那样做,就有失去个人的或经济上的利益的危险。如果我们能理解并且做到行为的灵活性,那么,我们的个人的需要和职业上的目的都能实现。

  原则仅仅是一般的东西,而文际本身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具有强烈的现场性。鉴于此,行动的主体既不能执着于一般的原则,也不能执着于不可重复的个别性,高明的交际行为者总是把原则的一般性埋藏在行动本身,不露痕迹,潇洒从容地应对一切,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行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同时也闪现出一种挑战性;但是,只有行动本身才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所以,“行动”就是人生的本质。

  二、心理距离人海茫茫,人生多样。有的人见面热泪盈眶,有的人见面却冷若冰霜;有的人见面拥抱击掌,有的人却仅是礼貌寒暄。这种现象,说明人与人不同,人与人的关系不同,有的亲近,有的疏远。这“亲近”与“疏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距离。

  人与人之间都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只是大小不同。相识之初,互不了解,心理距离相对而言就大,随着熟悉程度的加深,心理距离也就相对地变小,当到了双方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者“心有灵犀不点通”的阶段,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趋近于零。当然,达到心理距离为零的阶段是人人所向往的,但这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实践中一般是不可能的。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个体,各自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西方谚语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是一个决定行为主体采取何种交往方式的重要依据。心理距离大而采取心理距离小的交往方式或者心理距离小却采取了心理距离大的交往方式,这都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一般而言,“过”与“不及”都是人际交往中应避免的两个极端。

  交往心理距离是衡量交际关系状态的指标,我们可以用心理等级轴来表示:
  该图表示,交往心理距离从负到正,划分为9 级:
  0 级:坐标中的中点,表示彼此不发生任何关系。
  +1 级:表示双方有初步的认同感,愿意继续交往。
  +2 级:表示彼此心理距离近了一些,形成了互动关系,愿主动提供帮助。
  +3 级:表示已成为好友,并自觉为维持这种友谊而互相帮助,不求报答。
  +4 级:表示双方关系达到最佳状态,彼此之间,无话不淡,无事不说,相互引为知己,能在关键时刻为对方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1 级:表示彼此不满,看不惯对方,但尚能相容。
  -2 级:表示彼此已有明显的对立情绪,有时还发生冲突,相容阶段消失,彼此已不愿与对方相处。
  -3 级:恶化程度已很明显,彼此冲突表面化、激烈化。其中一方或双方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但报复尚未采取极端手段。
  -4 级:表示双方的交往已达到最恶化的状态,彼此仇深似海,不共戴天,不顾一切图谋报复,无所不用具极,甚至达到消灭对方的肉体。

  对以上这个等级轴,不能机械地去照搬。按图索骥,势必作茧自缚,交际中人应当明了这点。另外,对于心理距离本身,还有下面几点需加注意:

  1. 双向距离不等值性心理距离不同于物理距离。在物理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等值的。比如A、B 两点,A 到B 是20 米,那么B 到A 也是20 米,但在心理空间中,双向距离就不一定是等值的。N 男士对P 小姐的心理距离是+3 级状态,P 小姐对N 男士的心理距离也许是+2 级状态或者+1 级状态。N 到P 与P 到N,心理距离是不等值的。这种差异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有大量的个案存在,这也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遇到这种情况,人应理智地面对,找一找原因。如果双方都意识到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有提升这种关系的愿望,则处于低一级状态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调节。如果不愿意作调节,则表明一方没有提升双方关系的愿望,这时处于高一级状态的人则要有耐心,或者冷静一段时间静观其变化,或者变化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给对方以愉悦感,以此促使对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提升与你的关系。

  2.认知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不等值性这指的是双方在刚刚交往时在估计心理距离上出现的错觉。常见的情形是不是夸大了就是缩小了。你与某人交往,你是一往情深,热情有加,某人好像对你也蛮好的,于是你觉得你与某人的关系已处于+3 级,可是某人却不这样认为,他或她可能认为与你的关系不过+2 级。那么,双方在认知心理距离上出现的这种情况与实际的心理距离的关系如何呢?也许你的认知符合实际的心理距离,也许某人的认知更符合,也许双方都不符合。

  3.心理距离的可变性心理距离之所以有可变性,主要是缘于情感的亲疏与波动。这“变”既可能是由小变大,也可能是由大变小。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与“我”

  亲密无间,一起游戏,可谓双方之间心理距离小;可是转眼20 年过去了,双方再次见面时,闰土叫“我”不再叫“迅哥儿”而叫“先生”,这可谓心理距离大。这原因除了闰土受封建思想束缚外,恐怕时空阻隔导致双方情感上疏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由大变小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一个小孩子三四岁就寄养到亲戚家,然后读完小学才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父母时,心理上的距离一般而言是比较大的,因为毕竟多年不见父母,对父母不了解,情感上有所疏远。但在与父母共处一段时间后,由于父母的慈爱,小孩与父母的关系又变得具有原来未离开家时的那种亲密关系,这时心理距离就变小了。

  心理距离的可变性在初恋但并未确定关系的恋人间最为明显,有时可能达到阴晴不定,一天几变。这样的例子在琼瑶的小说中俯拾即是。

  有了以上的知识,一个交际中的行为主体就可相机而动,灵活应变,安排好自己的行为方式、交际方式以及变通策略。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交际者,必须作好以下的几个判断:

  1.静态判断这指的是一个交际者根据经验(直接的、间接的)确定交往关系的心理距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行为方式。

  首先你要判断你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了这一判断,才能够理智地采取与这一心理距离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这包括选取什么样的言辞、语气、语调、表情、姿势甚至谈话交际场所。总之,你的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与你所确定的心理距离相协调,一错位或者错位很大,就容易出现交际中的尴尬场面,既令别人也令自己感到很难为情。

  善于作静态判断,则举止得体,这可能还为你与他的进一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善于作静态判断,则有两种情形出现:一是不知道亲疏远近,对谁都热情有加,一见如故。别人对你的这份热情可能作出不同的反应,“亲”的“近”的认为老朋友不改真性情,难能可贵,更加尊重你,更加珍惜与你的这份友情;“疏”的、“远”的则在承受你的这份厚意时可能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虚假的,是虚伪,而且,你的这种行为方式还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与你交往的人认为你与谁交往的态度都一样,与你做不了至交,仅仅可以做一个一般的朋友而已。二是对谁都冷若冰霜,视如陌路,这又会不自觉地疏远已交往的朋友,让人觉得你难以靠近,甚至还可能使你成为孤家寡人。

  2.动态判断交际中的判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情形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以前的判断,这样就形成了判断的动态特征。静态判断仅仅是一个大前提,大原则、而实际交际却是千变万化,色彩纷呈。如果交际主体仅仅执著于静态判断,那么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交际关系已经升级,而你还停留在较低级的状态,是为“右”;交际关系已经降温,而你的判断还停留在原来的高级状态,是为“左”。无论“左”或“右”这对交往都是很不利的。

  比如,你与K 小姐的心理距离为+2 级状态,可是随着交往的加深,你的言谈,举止、风度使K 小姐着了迷,她对你的心理距离己升至十4 级状态,但在这时,你却无相应的心理距离状态的提升,仍然维持在+2 级的状态上。

  这样,双方就出现了一“较热”一“炽热”的状态,但好景不长,K 小姐见你反应平平,无动于衷,于是乎从高级状态中跌落下来,跌至+1 级,这一下子说不准你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相反的情况是你与K 小姐的心理距离为+4 级,但由于不知道的某种原因,K 小姐的心理距离发生了变化,比如降到了+3 级或+2 级,而你却对她的这种变化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继续用+4级的角色行为去对待她,这样,事情就变得比较微妙了,也许还有可救药的希望,也许就是很糟糕的结局。

  总之,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的微妙变化你如果能准确地洞察到并作出相应的应变措施的话,则可期望有较好的结局。如果麻木不仁或者洞察到但并不作相应的调节的话,则可能出现令人遗憾的结果。

  3.动、静判断对交际双方关系的判断,既要看到过去的一贯基础,也要掌握当前的变化态势。只有把动态判断与静态判断结合起来,才可能在交际中掌握人候,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在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比如,某小姐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自己的男朋友正搀扶着一位漂亮的小姐(小姐突然晕倒),于是乎火冒三丈,醋意大发,走过去不问青红皂白就给自己男友一记耳光,并骂其“卑鄙”,这种冲动的行为就忽视了静态判断的作用,并最终导致两人的分手。有的人又容易顾了静态判断又忽略了动态判断,这也同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幸。须知人是变的,当然随时都草木皆兵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小说《第十六桩离婚案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动、静判断有机结合起来的范例。小说中写了一对导演夫妇,尽管妻子经常与一些异性独处一室,或单独约会,或请其跳舞,但丈夫却从不怀疑妻子的忠诚,因为他深信他的妻子决不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样二人关系处理得很和谐,事业也干得红红火火。

 

0
0
标签:职场

求职面试热门文章

    求职面试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