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识库 » 程序人生

心流:写作、编程和修炼武功的共同法门

作者: 张铁蕾  发布时间: 2018-12-21 13:41  阅读: 3663 次  推荐: 98   原文链接   [收藏]  

  曾经有位朋友对我说,写文章是天下第一的难事。当然在很多人的眼中,这话未必正确。但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能讲出这句话的,基本上可以引为知音了。

  在我的认知中,写作是很难的事;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写小说,尤其是写长篇小说,最不容易。

  有人说,不对,还有诗歌啊。诗歌才是文学之王。

  的确,诗歌是语言文学的精华,是让文字歌唱的艺术。一个人,将此时此刻最强烈的内心感受,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就是诗歌。但是,诗歌有它致命的弱点:篇幅太短,限制太多。因而,要想创作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史诗」的作品,只有依托于小说。

  一部好的小说,是创造力的完美展示,它兼顾逻辑的严谨、架构的设计和文字的优美,并蕴含着抚慰众生的力量。

  金庸先生的小说就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

  金庸先生去了。作为一名深爱金庸作品的读者,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对先生的怀念。

  逝者已矣。

  但我今天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我想跟你聊聊写作、练武功、编程这三者的关联,特别是它们在体验上的相似之处。

  对于写作和编程,我恰好都有一些个人体验。唯独练武功没有。还好,我们可以请教一下金庸大侠。

  金庸笔下的那些大侠,像郭靖、杨过、张无忌,都身负绝顶武功。但他们的武功并非生来如此,而是一步步进阶的。他们修炼武功时的体验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能进境神速,远超他们周围的对手?

  《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当日轩辕台丐帮大会,郭靖和黄蓉被擒,性命危在旦夕。但就在这等危急关头,郭靖竟然由天上的北斗七星联想到天罡北斗阵,思考起武功来。金庸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他却仍是不言不语,抬头凝望北方天空,呆呆出神。鲁有脚连问数声,郭靖全然没有听见,原来他全神贯注,却在钻研天罡北斗阵的功夫,此时正当专心致志、如痴如狂的境界。哪里还来理睬鲁有脚的说话?

  郭靖生性鲁钝,如果不是对武功达到如此痴迷的程度,怎会成为一代大侠?

  再看看杨过。有一段时间,杨过曾经想将自己所学到的各派武功融合为一,自创一派。书中写道:

他自辰时想到午后,又自午后苦思至深夜,在山峰上不饮不食,生平所见诸般精妙武功在脑海中此来彼往,相互激荡。
……
杨过睡了半夜,次晨一早起来又想。七日之中,接连昏迷了五次。

  连续思考了七天,甚至思考到激烈之处会晕过去,真可谓痴迷。最后,终于「于武学之道又进了一层」。

  张无忌练功时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有一次机缘,张无忌和朱长龄同时困于幽谷,两人被一道狭窄的洞穴隔开。张无忌存了「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念头,顺其自然地修炼九阳真经,就当是打发日子。结果进展甚速。而洞穴另一端的朱长龄呢?书中描写是这样的:

他虽不食烟火,清静无扰,内功也甚有进境,不过他身处悬崖峭壁,心中想的却是如何捉到张无忌,逼他引去杀害谢逊,抢得屠龙刀,成为武林至尊,人人遵奉自己号令;处身虽静,内心却心猿意马、神驰红尘,终究练不成真正上乘的内功。

  可见,这里的关键在于心无旁骛。

  瞧出来没有?这几位大侠在修炼武功时有什么共同点呢?那就是他们都抛除了一切杂念,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实际上,在现代心理学中,这种忘我的状态可以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它叫做「心流」。

  什么是「心流」呢?这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心流理论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很多行为都会产生心流体验,比如攀岩,舞蹈、下棋、外科手术等等。

  人们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心流体验呢?这与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的感知方式有关,其核心原因在于对资讯过载的规避。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变得异常强大,从外界感知到的讯息大大超过了生存所需。这是人超越动物的地方。饥饿的狮子只会关注到猎物;草履虫只能感受到光和热的简单刺激。而人类却大大不同,人类可以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可以品味出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各种滋味,还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甚至从微言中得窥大义。

  感知越多,当然越有利于智能的发展,但处理不当却会带来痛苦。按照二元论的哲学,世界是分为「内」和「外」两个实体的——心和物。

  我们首先是有一个内在状态的,每时每刻都维持着既定的意图。当外界大量的资讯纷至沓来的时候,对我们的内在状态就会产生一个冲击。这些资讯可能与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被资讯过载所困,就会进入「心流」的反面——内在失序,也称为精神熵。内在变得混乱,从而熵值增加。

  而进入心流状态的前提,则是能够不被外界所扰,屏蔽掉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专注在当前既定的意图上面。

  这个道理适用于很多场景,除了前面提到的攀岩,舞蹈、下棋、外科手术等等,我现在写出这篇文章也是这样。当我脑中正在盘旋着诸多概念和散落的逻辑,试图把它们整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时候,如果外界有突如其来的干扰,那对这个过程的进行无疑会造成致命的打击。也许你就看不到我这篇文章了。

  写作必须进入心流状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甚至专门提到:

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描写的时候,我被震惊了。按这位心理学大师的说法,写作是一种「治疗法」!言外之意,有病才需要治疗对吧。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大师总算给了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心流。

  前面提到的修炼武功的例子,虽然来源于小说,但小说无疑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而且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出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其实来源于金庸对于自己写作体验的真实感受,只不过经过了一些艺术夸张而已。

  我在另一篇文章《技术的正宗与野路子》提到过,做技术,犹如修习一门武功。技术性的编程工作,其实和写作、修炼武功一样,经常需要长时间地专注在某件目标或意图上面,将复杂的、看似纷乱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变成内在有序的状态。这需要一种能长时间维持在心流状态的能力。

  现代人天然地遭遇了「资讯过载」。

  成千上万条微信和钉钉消息,堆积如山、永远读不完的邮件列表,已经成为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都要面对的课题。管理者的处境则更加艰难。各种突发事件,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永远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将管理者的时间剥夺得一丝不剩。再加上现代互联网的发达,各种资讯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甚至不惜以标题党的形式夺人眼球,进一步加剧了「资讯过载」的程度。

  这无疑会让心流体验变得可望不可求,从而大大地降低个人的创造力,时间长了甚至会让人产生焦虑。那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按照心流的理论,也许我们应该屏蔽掉大量的资讯,才能避免内在失序。这其实符合佛家的理念,四大皆空,世事皆已看透,平静地对待任何事,不再有大喜大悲。但这毕竟是高僧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身处俗世之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

  那如何应对呢?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确实如此:要获得心灵的秩序,一方面要规避「资讯过载」,另一方面也需要资讯的输入和整合。两者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冲突。前者要求屏蔽掉无用和有害的资讯,后者则要求过滤和整合有益的资讯——那些对于你构建心灵秩序有用的资讯。

  为什么构建心灵秩序需要整合资讯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一段阐释:

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

  这说明,人的内在需要系统性地构建。小孩子很难保持专注,是因为他内在的资讯储存太少,还无法借此独立地思考,因此他要不停地接受外来的刺激和新知识。这种情形在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时也会发生。比如你刚换了工作,新入职了一家公司。在开始的一个阶段,新环境的大量资讯会一下子涌来,造成内心的混乱,一种不可掌控的感觉随之出现。但随着资讯的输入,它们逐渐内化为内在的知识系统,然后就有了秩序。通俗地说,对于环境熟悉了,适应了。这时候,再有新的资讯到来,它也变得有处安放了,于是你能够泰然处之。

  经历过混乱、资讯过载、消化资讯、知识内化、重新内在有序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便有望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大的心流。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

  心流体验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与一个更加宏大的议题有关——人的幸福。

  不管是在世俗、宗教还是哲学中,人的幸福都是一个热门的重大话题。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到,人类在21世纪的第二大重要议题,就是追求幸福快乐。甚至现在就有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开始呼吁用GDH(gross domestic happiness,国内幸福总值)来取代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

  但是,人到底怎样才能达到幸福,这仍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书中,引用了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的话: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言外之意,幸福不应该是直接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达到心流体验的副产品。因此,「心流」又被称为「最优体验」。这位心理学大师又写道: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对幸福议题的这一解答,让我们有望达成「内在」和「外在」的共赢。当我们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实现了某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改造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秩序和幸福。

  (完)

  后记

  以前也听过「心流」这一概念,但从来没有深入去探究过。直到前几天翻了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书:《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正如这本书的序言里所说,这是一本奇书。「心流」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关乎一个人自我的提升和内心的福祉。推荐你读一读。

98
3
标签:写作 编程

程序人生热门文章

    程序人生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