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识库 » 程序人生

《一个普通IT人的十年回顾》

作者: 金旭亮  来源: csdn  发布时间: 2009-11-06 11:33  阅读: 8369 次  推荐: 3   [收藏]  

  一 计算机是什么东西?

  我是七十年代初在中国出生的那一代人,等我们长大开始读书时,文革已经结束,相对于 我们的兄长,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以后出生的孩子都能受到较为正规的教育,这是我们幸 运的地方。

  也就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七十年代末,以美国为技术资源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全球 范围内迅猛发展,这时正是世界性的“软件危机”极为严重的时候,计算机技术各方面都 在酝酿着新的突破,而此时比尔盖茨也正在准备构建他的明日微软帝国。 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不到一点计算机技术的影子,刚刚改革开 放的中国,99%以上的人连“计算机”这个词恐怕都没听说过,中国游离于信息技术大门之外。

  在“振兴中华”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八十年代,整个中国真的是呈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这 是一个民族在经历百年耻辱,十年挫折之后的再起步,象一些老歌---《金梭与银梭》,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就是当时青年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体现。这种环境下,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们这一批少年,在潜意识中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爱国与振兴 中华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且成为了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呵呵,现在的一些“愤青”--- 愤怒青年一定会说我们当时被“洗脑”了,也许真的是吧,这种信念确实会给人以极大的 动力,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好,至少我不会有现在这一批青年所经历的非常迷茫的感觉)。

  1986年我考上了桂林市重点高中---桂林中学,在那儿,我第一次见到了电脑。

  1.中学的计算机兴趣班

  1987年我在桂林中学读高二,桂中是重点高中,条件较好,当时学校课外安排了两个班: 无线电班和计算机班,我上的是计算机班,当时用的微机是Apple II,用Basic编程。记 得当时中国也开发了一种同档次的计算机,叫做中华学习机,要在中小学中大力推广,但 Apple II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Mac系列,并拥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中国的中华学习机 ,还有后来的小霸王等电脑学习机,都无疾而终了。

  学校安排上机,有同学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些有趣的Basic程序,什么“比翼双飞”,“飞 机空战”等等,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小游戏,当时他抄了厚厚一本,一上机就敲一些到计 算机中运行,而我是一点也不会,只有站在一边看的份。

  那时会计算机的人很少,老师讲的我又不明白,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过的。呵呵,后 来我读研打工时,在网上看到洛阳一个高中生用VB编的一个“电子书童”程序,水平之高 ,我当时真是没法比。

  1989年六四动乱,广西高考名额一下减了7000多,竞争激烈,十几人里才能取一个,由于 压力过大,我高考前夕失眠,第二天考语文,120分的试卷当时只考了68分,因而与重点 高校无缘。本想复读,但父母怕我来年考不上,一定要让我读广西大学,我万分不情愿地 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去了我不喜欢的学校,读了我不喜欢的专业。男怕入错行,我在大学 毕业后重新开始学我喜欢的专业,足足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转过来,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走了一条长长的弯路,所以,父母的决定对缺乏经验与决断力的孩子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

  现在想起来,父母当时没错,我也没错,那都是在时代与社会环境下的自然选择。

  2.失败的四年本科与工作初期

  作为六四之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我们学习了两年的“六四风波的反思”,四年里 我是个老老实实的好学生,但四年除了玩命过了六级,什么也没学会。

  记得大学第一节课就是Basic语言,呵呵,也根本没学会,但我看来注定了要与Basic难解 难分了,后面的实践篇中我会讲我用Basic开发的事。

  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学过微机原理与Fortran,上机时还用的是古老的 主机加终端方式的计算机(叫做L/F机),我上机时真是一塌糊涂,因为这门课我从没学进去,也从没学懂过。有同学很厉害的,会用电脑打印出许多漂亮的图片(当然现在看起来很粗糙,针式打印机打的),我那时就称这些人为牛人了。

  呵呵,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做超级解霸的梁肇新也是广西大学的,但不是我们系,记得我当时就已听到有关几个计算机牛人的事,估计其中就有他吧,如果我记错了,梁肇新先生请指正。在本科期间,我对电脑是神秘多于兴趣。这也说明我成为不了牛人与大师,天资有限。后来,我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果能成为计算机方面的牛人与大师,请去翻翻他们的传记,绝大多数在本科期间就已展露出他们的才华。而我们现在的中国高校,这么多的本科生都在为考试、考研、考托、考G而奔忙,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体制,扼杀了太多学生的创造性。结果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里读得越认真,就受到的错误影响越大,我是用好几年的时间反思才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以,中国高校十几年数以几十万计的本科生中出不了可编写Linux内核的杰出人才,一点也不奇怪。

  1993年我毕业了,用我总结的一段话来说,是:一张白纸进来,一脑浆糊出去。

  毕业后我分到了一所号称是“中港合资”的生产蓄电池的公司,呵呵,刚刚工作的日子让 我这个单纯的大学生被生活好好的教训了一下,许多无法以前想象的社会现象让我目瞪口 呆,年轻气盛导致穿了小鞋,还只能忍气吞声。吃了生活的一个闷棍,我才明白,我除了有张文凭,什么都不是!

  当时,我感到最郁闷的是我在公司里什么都不会做,一个电机烧坏了我楞不知如何下手修 ,公司老总办公室里的灯不亮了,学电的大学生我花了半小时楞不知原因在哪!我学的东西没一样能用的。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我在学校里没认真学,但后来问了很多同学,90% 以上的都有同感,我现在终于认识到这不单是我个人的错,我自认为在学校中是很努力的 ,从未偷懒过,但如果90%以上的学生所学不能服务社会,这种教育体制一定存在问题。

  四年里,我的电脑知识与技能=0!

  现在看起来,我浪费了宝贵的四年光阴!但当时的环境与认识水平,也只能如此了,没有 当初的浪费,怎有后来的珍惜?这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

3
0
标签:IT人生

程序人生热门文章

    程序人生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